打新基金容易陷入的误区,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admin 发表于 2019-07-16 09:05 上一篇 下一篇




  有经验的股民都知道,在A股打新几乎稳赚不赔。于是,很多基民以为新基金也类似,买到就能赚。实际上,基金赚钱逻辑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像打新股那样“闭着眼睛买”,需要好好挑选。由于新基金没有历史业绩,所以重点就是挑选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一般来说,很多人买新基金会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买新基金更便宜。

  有的基民患有“恐高症”,认为新基金净值低,老基金净值已经上涨很多,所以买“便宜”的新基金更好。这种想法正确吗? 
  这些投资者可能误用了股票投资“低买高卖”的思路。事实上,基金并不存在“便宜”一说,基金能否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回报,根本上是由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决定的。与股票不同,基金的单位净值表示基金总净资产/基金总份额,代表每单位基金的持有人权益,而非市值。基金分红后,单位净值会降低,但显然不代表这只基金不赚钱。

  那么,买基金应选择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呢?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流动性方面,开放式新基金一般有1至3个月的建仓时间,这段时间暂停申赎,流动性也受到了限制; 
  第二,灵活性方面,新基金比老基金更灵活,如果恰逢市场下行,老基金已有一定仓位,而新基金可以逢低建仓; 
  第三,最重要的是判断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由相同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基金在此方面差别不大,相对而言,老基金拥有更多可供参考的历史公开信息、业绩数据。所以,买基金是买“新”还是买“老”,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误区二: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就好 
  比如,假设现在股市平均收益率是-20%,债市收益率平均+8%。一个股票基金收益率-5%和一个债券基金收益率5%的基金管理人,哪个算优秀?答案是这位股票基金管理人,因为他明显跑赢对标的市场。

  实际上,每只基金都有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就像及格线一样,是基金公司给该基金设定的一个预期目标。基金最终业绩和业绩基准之间的差异,通常叫超额回报。超额回报的大小,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

  误区三:只挑擅长进攻的基金 
  一个简单的计算表明,如果一个产品的净值下降10%,然后上升10%,最终资产是原始价值的99%。如果下跌50%,然后回升50%,最终资产将只有75%。也就是说,净值下跌得越深,弥补损失所需的涨幅就越高。因此,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机构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会非常关注其历史产品的最大退市率,简而言之,是购买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不是获得最快的人,而是在尽可能少的退出的基础上获得最高回报的人。

  误区四:选喜欢短期爆发的基金公司 
  除了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平台作用也不可忽视。投研团队的实力、公司整体投资理念、考核机制等,都会影响到一只基金的最终表现。所以,那些旗下产品普遍表现优异的基金管理人,确实具有更大吸引力。但我们在选择过程中,往往陷入“短期陷阱”,对于近一个月或近一个季度产品业绩突然爆发的基金公司,给予过高预期。

  实际上,行情会更迭,热点会轮动,谁都可能一时押中宝。如果你追逐一个短期的业绩冠军,很可能赶上市场风格变化,业绩立刻大大滑坡。只有长期稳定的好业绩才能证明投资的实力。以股票投资回报为例,在近三年、近五年、近七年、近十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名单中,能出现超过三次的只有4家,四次都上榜的就只有1家。“短期冠军”常有,而且经常在变,真正的“长跑选手”却不多,需要精心挑选。

  误区五:看牛市涨得多的基金经理 
  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回报再好,如果基金业绩不稳定,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有经验的投资者,会选择市场行情不好时业绩回撤小的基金,优秀的基金经理不仅让基金在牛市长得快,最重要的是在熊市跌的少,这样才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所以要关注基金经理历史产品最大回撤率。

  误区六:规模越大的新基金越好 
  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时候老是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基金规模越大越可靠,实力越雄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基金不是公司,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实力雄厚。而基金规模太小,够不着打新门槛,不利于基金充分参与打新,也不利于分散股票投资风险,或必须被动进行增减仓波段操作,从而为基金带来额外的风险。例如,假设基金仅1亿资产规模,则底仓 6000 万股票占比基金60%仓位,当股市发生较大幅度波动时带来的影响将远大于新股收益。基金规模太大,顶格申购获配的收益又容易被稀释,偏离最优套利区间,“打新”收益增强的效果越为稀薄。统计结果便显示,5亿规模的打新基金是较为合理的,大于5亿甚至到了15亿的时候,收益率就会有明显的下滑。(微.信.公.众.号.股.票.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