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3家证券类私募获牌照 将在专户与公募正面PK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03-24 15:50 上一篇 下一篇


  期盼多年之后,私募基金终于拿到了“出生证”,从此有了合法地位。
  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获得牌照,其中有33家是证券类私募。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阅这33家私募名单发现,王亚伟、徐翔、罗伟广等一些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大佬领导的私募竟无一现身其中。因此,这份大佬缺席的名单备受质疑。
  尽管如此,对于私募界而言,加入监管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站出来和公募一决高下。
  不过,业界也存在一些担忧:加入监管之后,私募会不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由,从此要“戴着镣铐跳舞”?
  获得全市场投资标的/
  3月17日,第一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见面会在北京举行,首批50家私募基金获得牌照,成为可以从事私募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基金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也是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后,首批具有独立法律意义的50家机构私募基金。
  首批获得私募牌照的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表示,“公司已经运行8年了,出生8年了才拿到‘出生证’。这是在金融市场领域长期存在的确认。”
  2013年6月1日起实行的新《基金法》第九十条规定,担任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基金行业协会履行登记手续,报送基本情况;九十一条规定,未经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 “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样或者近似名称进行证券投资活动。
  今年2月7日,《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正式对外公布实施,私募行业被纳入监管范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获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的私募机构可以直接作为基金管理人发行私募基金,无需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通道。而首批名单的诞生,也是对《办法》精神的延伸和传达。
  余定恒表示,有了这个牌照,私募行业将出现重大变化,且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深远的。
  “我认为主要是在金融创新上有一定帮助,拿到牌照的私募开展一些创新业务会有很大便利性。”余定恒表示,新业务做创新,传统业务做业绩,因此对传统业务的影响不会很大。
  针对创新业务,曾昭雄也表示,允许私募自己发行产品,意味着私募可以自由设计产品。此前私募的产品都是和信托公司共同设计的,未来私募在产品设计上拥有了自主权。而在发行产品方面,未来私募产品的发行方式主要还是代销,以前合作得好的渠道未来会继续合作,没有很好合作渠道的私募可能会慢慢地自己去销售。
  “后台的东西大多还是会选择外包出去。”华南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所以通道费用到底能不能省下来,主要还是看各私募自身的想法,省通道费并不是最主要的。
  该私募人士认为,加入监管后,私募自主发行产品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投资范围的拓宽,以前借助信托的通道,充当的是投资顾问角色,如今打开了投资策略的枷锁,投资范围可得到极大扩充,除了现有的一、二级市场,未来私募还可将股指期货、商品期货、融资融券、定向增发等全市场投资标的纳入到日常投资工具的范畴,另外股权投资、股权并购、大宗商品、艺术品等另类投资标的也可能会进入私募的可投资范围。
  大佬纷纷缺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详细研究这50家私募基金发现,其中有33家证券类私募和17家股权类私募。33家证券类私募中,有一些业绩稳定的老牌私募,如上海重阳、东方港湾等,但也有天生桥、鼎萨等成立不久的私募入选。不过,由原公募基金“一哥”王亚伟创办的千合资本、私募基金“一哥”徐翔创办的泽熙投资等一些著名私募并没有现身首批名单。
  “牌照并不是稀缺资源,就是一个行政管理,这些牌照都是按照申报的先后顺序来发的,报名早的就先发了。”华南某私募人士表示。
  这意味着申报的时间早晚成为能否获得首批资格的决定因素,但有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认为,第一批名单还是很慎重的,不是只要上报了材料就能获得资格。“我们2月8日申报的,就是准备了一些材料递交上去,中间也没做什么,2月17日协会就通知我们去开会。”
  “我相信行业要发展,最后肯定要被监管,就上报了,也没想过一定会被首批批准。大部分私募都报名了,但协会也有专门的班子来评估,看规模,看核心人员资历,看以前的经历有没有没有触犯过法律法规等等。”曾昭雄表示。
  众多私募人士认为,以后所有公司都要纳入管理,通过独立法律主体的认定之后,私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记者了解到,郑晓军领导的长金投资、罗伟广领导的新价值、常士杉领导的世通资产等都在积极准备申报登记。
  也有一部分私募仍在观望。龙腾资产董事长吴险峰表示,“这个主要是制度层面的事情,如果未来强制大家必须有牌照,那我们也会去登记。目前是可登记也可不登记,我们暂时不考虑登记。”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仅“阳光化”性质(借道信托或券商)的私募基金,管理资金规模已达3017亿元,如果再加上诸多“地下”性质(不借用通道)的私募基金,私募行业管理资金总规模保守估计应超过万亿元。
  不管怎样,有官方牌照只是提升了私募行业的规范化,一家私募能否获得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其投资管理能力。
  业内担忧监管从严/
  说到监管,一些私募还是心存担忧的,主要是怕未来监管层会以公募的标准来要求私募。
  华南某私募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加入监管的好处显而易见,伴随着私募走上合法化道路,品牌效应也会显现,不再非要借道信托、银行等第三方渠道发产品,和第三方渠道的关系将逐渐变成松散型的合作。“但是加入监管之后,如果按照公募的那套办法来管理私募,私募就会比较受限。私募的运作,大家的盈利模式都已经形成了一定风格,尤其是投资方式,比如看好的品种,当天就可以买卖交易。这在公募这边是不可想象的。”
  众所周知。私募向来以“打游击”著称,主要服务对象是大资金、大客户,一般也不会受到投资额度的限制,不像公募那样受到股票、债券等投资比例的限制。
  “后续肯定会发一个私募的监管办法,关于产品募集、清算等。”曾昭雄认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在媒体上表示,非公募基金往往投资范围小,社会影响面窄,运作方式灵活,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实行像公募基金那样严格的管制和监管。对非公募基金应该侧重建章立制,基金具体投资业务运作主要依靠基金合同和基金参与者自主约定,以自律为主。
  “不过,这种自律行为,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内,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限制。”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但从根本上讲,对私募的监管应该和公募还是有区别的,监管思路也应该充分考虑非公开募集基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主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而不应该限制其自由发挥。
  “加入监管,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现在不好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目前来看,只是做一个备案。”深圳天生桥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夏春表示。
  公私竞争加剧/
  就私募可以自主发行产品,对公募来说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私募对公募绝对是有冲击的。
  以前公募都是在政策的保护中生存,如今随着大金融时代到来,公募正在艰难地转型。而一直以追求相对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公募,和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之间,看来将不可避免地开打一场硬仗。
  金中和投资执行总监曾军此前在媒体上表示,对于私募来说,获得公募牌照后,有利于消除歧视,私募作为与公募平等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获得央企、国企和主流金融机构的认同。
  不过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募和私募服务的对象有很大差异,公募服务的主要是大众,而私募的起点高,服务对象相对比较集中。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专户这块,因为服务对象方面公募与私募类似。不过,专户也只是公募基金非公募业务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公募的主力产品。
  归根结底,收益是第一。无论公募还是私募,不断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整体来看,私募长期致力于绝对收益,在收益能力上是绝对领先于公募,而公募在专户上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做出了一些成就。(每日经济新闻)

□ .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