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监管层严管新基金“超期未募集”

admin 发表于 2016-12-14 09:20 上一篇 下一篇




  重磅!监管层严管新基金“超期未募集” 发生这些情况将被现场检查
  公募基金年内新基金发行超千只募集规模超万亿的喜气洋洋的背后,存在“委外基金”占比多、基金“超期未募集”情况多、“迷你基金”增多、基金经理“一拖多”情况增多……等一系列行业隐优和潜在风险。

  实际上,监管层早就关注一系列问题,自10月份以来不少针对新基金募集有相关监管措施出台。基金君了解到,今日多家基金公司都收到“关于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对公募基金募集再出“重拳”。

  这一通知较为重要的是,自2017年1月份开始,对于超期未募集基金占比过高、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金产品、存在较多同质化基金产品未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基金、“迷你基金”数量较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基金产品现象较突出、一年内被采取两次以上行政监管措施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或需要进行现场核查。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目前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只数达到412只。目前有76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超期未募集”基金,占全部基金公司七成水平。超过6个月未募集产品占已批复未募集产品总数比例超60%(含60%)的公司达到26家,更有10多家基金公司这一比例为100%。

  迎着2016年冬风展望2017年,可能基金公司写明年发展计划时,需要更慎重规划。

  今日下发新通知
  今日多家基金公司收到“关于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

  基金君直接复制通知如下:
  自2017年1月起,对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报基金产品的,将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对于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金产品、存在较多同质化产品未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基金的、“迷你基金”数量较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基金产品现象较突出、一年内被采取两次以上行政监管措施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从2017年1月起将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现场核查。

  此外,为了便于行业了解基金产品募集情况,支持基金管理人理性、科学申报产品,推动行业行程良性发展态势,从2016年12月起,将每个月发布基金产品募集及超期未募集情况。

  26家“超期未募集”占比超60%
  其实这一通知最值得关注的是对“超期未募集”占未募集基金数量超60%基金管理,再次申报产品的,将对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而目前有26家公司这一数据超60%。

  而按照通知中截至11月底数据看,目前有76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超期未募集”基金,占全部基金公司七成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个月未募集产品占已批复未募集产品总数比例超60%(含60%)的公司达到26家,更有10多家基金公司这一比例为100%。这也意味着,这些公司若未能在今年底降低这一占比,明年要申报新产品将要进行现场检查。

  而且根据基金君了解,目前针对“超期未募集”基金,要重新“激活”也有一些规定,需要公司申报,提供内部论证材料等,并要求公司总经理、各部门领导等签字。流程较此前要复杂一些。

  基金君做个表格给大家看看目前“超期未募集”占比情况:


  412只基金“超期未募集”
  通常新基金申报获批后,需要在6个月以内完成募集,但近两年“超期未募集”情况较为突出。

  究竟有多少只基金“超期未募集”?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目前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只数达到412只,其中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QDII型的基金产品只数分别达到92只、104只、181只、19只、16只。

  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截至12月3日),新成立基金数量分别为344只、822只、953只,而同期获准发行的新基金总量则分别是343只、1252只、1284只,两者相差的760只基金可以大概算出已经获批但还未发行的新基金总量。

  也就是说,“超期未募集”的基金占全部获批基金比例达到50%以上。

  监管逐渐趋严
  实际上,监管层早已注意到新基金“滥发”、“批而不发”的情况,目前不仅每家每月上报新基金数量不得超过10只,还要求在新基金申报时提交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数量和比例、“委外机构基金”情况、基金经理“一拖多”情况、“迷你基金”情况等。

  基金君带大家回顾下(此前基金报官微均做报道):
  10月份——1个月内上报数量不超过10只,也就是当日新上报产品,则向前推1个月,如达到10只可能会发函提示。

  短期内上报新基金数量太多的基金公司出具书面反馈意见,主要内容包括,论证短期上报大量产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品上报的内部论证说明、以及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执行情况。

  11月底——“委外定制基金”也要上报。(请看图)
  12月——超期未募集、基金经理一拖多、迷你基金情况等等都要上报。

  具体为
  1、 基金管理人获批超过6个月未募集的基金产品(分级基金等认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数量,以及占公司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的比例;
  2、 基金管理人近30天内申报产品的数量,以及拟申请募集的产品与已批复未募集的产品是否存在同质化情况,已批复未募集的同质化产品数量;
  3、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类型(须逐一列明);
  4、 基金管理人近一年内被我会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情况(包括时间、事由、具体处罚措施等);
  5、 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相关情况(逐一说明每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类型,以及公司所有基金经理人均管理的产品数量).
  此外,监管层还要求对于基金管理人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金产品、存在较多同质化基金产品未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产品的情形,公司应论证其合理性及必要性。

  明年新基金发行或下滑
  委外基金增多,是今年新基金大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伴随着监管的趋严,可能明年新基金发行总量会不及今年。

  数据显示,今年不少基金公司发行了超40只新基金,较高者甚至达到60只。虽然近期基金君也听闻一些公司“明年发行超50只、60只”等目标,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也有积极计划,但可能新政之下这一步伐会减慢。

  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出台后,对基金公司发展委外业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忽略风险大打价格战”的做法去拉委外拼规模之路确实没有必要走下去,可能整个行业都会转向。

  还有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对获批的基金何时发行、是否发行最根本的考虑还是性价比。为了抢占新基金资源,确实存在一些基金公司积极申报新基金,但基金获批了但是市场情况不佳,导致新基金“超期未募集”情况;但是若是勉强发行,强行发出去一个无法匹配市场的产品,这只产品很可能成为临近清盘线的迷你基金,也是一个大问题。未来“赔本赚吆喝”公司也不会太多。

  可能明年最值得期待的是FOF基金,也可能给投资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原标题:重磅!监管层严管新基金“超期未募集”,发生这些情况将被现场检查!)

  .中.国.基.金.报